•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南方都市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5-03-02来源:黄博纯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新春伊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释放出强烈信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寄予厚望,去年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几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广东等地做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过去一年,广东奋力扬长避短。据《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二,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领先全国。技术自给率(指自有技术占项目总体技术含量的比例)达70%,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2014年,广东省有4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为历年最高,较上年度增加17项,增长60 .7%。

      不过,数据也显示,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占R & 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比例仍落后于全国,基础研究仍缺乏高层次人才等,成为制约广东源头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

      创新活动由企业唱主角

      广东之所以能在区域创新能力上居于全国前列,其“秘诀”在于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企业也成为创新的主角。

      在《2014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列举的创新能力构成五要素看,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一,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与管理位居全国第三,知识获取位居全国第四。

      从具体指标看,广东R & D人员全时当量(见注1)50 .17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68990件,P C T国际专利申请量11525件,占全国比重超过50%。这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比重。

      以深圳为例,与北京、西安等城市不同,深圳最主要的创新主体是企业。近年来,以华为、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圳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它们与小微、草根创新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的、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他们为创新环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深圳创新力量的显著特征是“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

      需补原始创新能力短板

      不过,长期以来制约广东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仍不容忽视:我省高校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仍然不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科研机构不多,高层次人才缺乏。

      省科技厅表示,2013年6月6日,胡春华书记视察省科技厅时指出广东科技工作要扬长补短,既要发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体制机制等优势,又要努力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短板”补上去。为此,省科技厅部署制定《广东省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实施我省科技创新“扬长避短”工程。

      去年我省出台的《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更是从完善创新保障机制,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机制等方面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广东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2014年省财政科技经费设立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3亿元,比2013年之前增加2.5倍,用于加大源头创新投入。随着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新的大科学工程又相继落户广东,使我省成为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多的省份。

      注1:R & D人员一般用折合全时当量来表示。即参加R & 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及应分摊在R & D项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两部分相加计算。一个折合全时当量是一人年。例如,一个人在R & D活动上花费了30%的正常工作时间而70%的时间用于其他工作,则其折合全时当量为0.3。

      广东创新绩效位居全国第1,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与管理位居全国第3,知识获取位居全国第4。

      广东R & D人员全时当量50 .17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发明专利申请量68990件,P C T国际专利申请量11525件,占全国比重超过50%。

      随着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新的大科学工程又相继落户广东,使我省成为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多的省份。广东成为除北京之外国家大科学工程最多的省份。

      2014年省财政科技经费设立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投入3亿元,比2013年之前增加2 .5倍,用于加大源头创新投入。

      广东有36名两院院士。若加上双聘院士,广东则拥有院士109人。

      2014年,我省有45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为历年最高。

      今年的获奖项目将带来哪些改变

      在今年30项斩获全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项目中,就有5项是关于肿瘤防治,分别涉及主动脉瘤、鼻咽癌、恶性肿瘤、大肠癌、肺癌。每年的科学技术奖代表了科技攻关的前沿,与民生息息相关。其中,医学、电子信息、农业都是热门领域。

      诱导体细胞转干细胞 或助帕金森症等治疗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项目“iPS细胞诱导中的间质-上皮转化过程(M ET)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院院长裴端卿称,在此之前,体细胞“变身”多能干细胞能否转化成功主要靠“运气”,该项目“解开普通细胞转成诱导多能干细胞过程中的秘密,对高效获取高质量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揭示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潜能细胞,有再生组织器官的能力。人们希望利用人类干细胞的无限潜力来治疗疾病——— 用患者的干细胞培育出新器官,替换生病的器官。但在体细胞“变身”多能干细胞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关键事件以及路障未被破解,影响了转化率。

      过去干细胞取自胚胎,这就使科学研究受到了伦理学上的限制。2006年以来,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有望克服干细胞治疗面临的伦理学争议和免疫排斥问题,被认为是再生医学领域最为理想的供体细胞来源。

      裴端卿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揭示了间质-上皮细胞转换过程在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成果为诱导多能干细胞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理论模型。此后,研究团队在诱导多能干细胞诱导效率和安全性等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取得具有实用性强的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

      裴端卿说,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秘密的解开还将有助于帕金森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他透露,结合该院的药物筛选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GM P级别干细胞库,病人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有望用于再生医学和药物筛选,对于药物发现和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把预警前置到国外 遏制8种入侵生物

      由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牵头完成的“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也获得了省科学技术奖的一等奖。该项目在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专项的支持下,确证了毗邻我国的东盟6国农业入侵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建立详实的基础数据库。

      广东省靠近东南亚,是全国入侵生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薇甘菊、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生物均对不同生物产生遏制作用。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急剧增加,由农作物携带、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升高,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为此,与东南亚临近的省份也开始走出国门,把预警、监测区域“前置”到国外。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入侵害虫防控课题组组长吕利华介绍,省农科院的专家多次到越南、菲律宾多家科研机构实地考察,项目明确从东盟入境的香蕉等主要农产品易携带的高风险有害生物种类,依据地理、气候等环境,定量评估9种高风险对象在我国的适生区,划分危险指数,并明确广东乃至中国应高度关注的入侵生物14种,如桔小实蝇、椰子织蛾等,又如芒果果核象甲,一种危害芒果种子的生物,它在中国的适生区就分布在南方温暖的城市。

      数据显示,防控东盟有害生物入侵的新型阻截带及其技术体系,使出入境口岸对东盟有害生物检出率提高了15%-20%,促成国家质检总局发布6份警示通报,阻止了椰子织蛾等8种入侵生物的进一步扩散,有效降低了东盟农业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此外,项目成果示范推广43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4.2亿元,获潜在社会经济效益8.6亿元。

      统筹:南都记者 黄怡

      采写:南都记者 阳广霞 陈相利 庄树雄 黄怡

      通讯员 叶青 黄博纯

      (《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1日A08版)

     


    附件下载:

    上一篇:【广州日报】癫痫药致肝衰竭谜团解开
    下一篇:【南方都市报】广州老年痴呆症候选药重在抑制神经炎症,有望年内进入临床试验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