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29来源:朱丹萍 供稿:感染免疫中心 覃丽梅,科教处 李婷
为了解决抗疟药物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GIBH) 陈小平研究员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世界健康与医药中心(CWHM) Marvin Meyers教授建立合作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疟原虫体内重要蛋白------天冬氨酸蛋白酶V(Plasmepsin V)的新型抗疟药物。日前中美合作团队已鉴定出两类骨架结构异于目前临床常用抗疟药的化合物,通过体外细胞和体内小鼠实验证明了其中一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活性,其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疟药不存在交叉耐药性。
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是最严重的危害人类的虫媒传染病,也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目前全世界仍约有24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超过2亿人发病,其中超过80万人死亡,多数是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抗疟药物种类有限导致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氯喹和奎宁等产生的抗药性遍及亚洲、美洲、大洋州和广大非洲地区,并从单药抗药性向多药抗药性发展。2013年,合作双方分别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申请了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得资助,这将有力地推动靶点特异性抗疟药物的研发速度和深度,为开发靶点特异性新型抗疟药物提供坚实保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