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中国科学报】破解生命科学的“密码”——记中科院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集体

    发布时间:2018-02-05来源:来源:中国科学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对于生命,人类总是充满了无限想象和期待。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为了解开生命科学的密码,找到干细胞的秘密,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干细胞研究的漫漫征程中不断探索。而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有着这样一个团队——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集体,他们数十年耕耘在干细胞研究领域,逐步让“返老还童”的美好愿望成为现实。 

      也正是因为团队在干细胞领域研究的贡献,他们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科院广州生物院院长、研究员裴端卿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我们的研究主要解决了细胞命运重新编程时,中间经过的关键性步骤,揭示了其中的基本规律,有助于解决退行性疾病和机体损伤细胞治疗的基本问题。” 

      数年耕耘 从维生素C和尿液中解码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开启了多利羊以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彼时,在国内还缺乏发达国家研究干细胞的基本条件例如山中所用的转基因筛选小鼠的情况下,裴端卿带领团队率先创建了无抗性选择的体细胞重编程系统,发表了我国第一篇iPS诱导文章。 

      细胞的“重编程”,是将已经分化的成体细胞“返老还童”,诱导到相当于受精卵发育到囊胚时的多能状态。但是,刚刚起步的重编程研究充满了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为了解决诱导效率低、周期长的实践问题,裴端卿提出了“体细胞重编程是由转录因子在细胞核内启动(内因),但细胞外培养条件(外因)决定诱导效率和周期”的假说。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团队在此基本假说与前期多能性背景研究基础上,通过多次反复尝试,发现并证明了维生素C能将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大大提高。2009年12月,这项成果在线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杂志上,并选为2010年首期封面文章。 

      团队对维生素C的这种神奇效果非常感兴趣。在后续的研究中,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研究员陈捷凯等发现维生素C是通过“修改DNA和组蛋白上的化学修饰”参与细胞重编程,两项成果刊登于《自然—遗传学》,引发了对维生素C生理功能的新探索。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潘光锦告诉记者,细胞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比较圆和紧密的”上皮细胞,不是很容易活动;另一种是“比较细长且迁移能力很强”的间充质细胞。干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特征,皮肤细胞属于间充质细胞。 

      裴端卿团队的另外一个突破是发现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如果使用间充质细胞作为起始细胞,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时,必须经历一个间充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换的规律。该团队提出并证明成体纤维细胞通过间充质—上皮相互转化(MET)过程,来启动诱导程序的理论。该项成果再次刊登于《细胞—干细胞》上,并被该杂志评为6篇年度最佳论文之一。 

      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发现了尿液的神奇作用。裴端卿说:“我们一直在寻找好的起始细胞,发现人尿液含有上皮细胞,并能高效诱导为多能干细胞,同时还可以直接诱导为神经干细胞,为神经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这项成果被《自然》官网作为头条新闻并配发文章专门点评,同时也列入2012年中科院对社会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从体细胞阶段的因子出发,开发了一套新的不包含山中伸弥因子的全新重编程因子组合。这套诱导系统可能代表了一条不同的重编程路径,这对于研究重编程的机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模型。 

      团队自建立以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2篇,其中在《自然—遗传学》《细胞—干细胞》等权威杂志发表10篇原创学术论文、3篇评述论文,8篇代表性论文他引1218次。 

      突破困境 挑战未知领域 

      2002年,对37岁的裴端卿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转折。他放弃了自己在美国多年积累并擅长的金属蛋白酶与肿瘤转移领域,回到清华大学,白手起家,投入了干细胞研究领域。 

      潘光锦是裴端卿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说:“1998年国际上才开始关注干细胞领域,当时国内涉足的人非常少。” 

      “刚开始经费非常非常紧张,当时只有一个为期3年、20万元经费的项目。我们需要很多进口试剂和仪器,如果从国外购买,算下来汇率是1:10。”潘光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为了节省经费,裴院长坐飞机时经常从美国带一些试剂回来。” 

      拓荒者的路途总是充满艰辛,裴端卿和团队怀着“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的决心,跨过了硬件设备短缺、经费不足等困难,很快在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研究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念与研究论文,为该团队后期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7月,裴端卿参与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的筹备工作,他在清华大学的团队成员秦宝明跟随他一起南下广州。就这样,他开始了再创业,先后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再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同时干细胞研究也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 

      如今,团队已成功举办20多期iPS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了国内外包括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心脏研究中心、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170多家单位300余名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iPS研究在国内外的推广与应用。 

      与此同时,团队成立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包括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6家单位。 

      裴端卿说:“现在国际同行很羡慕我们,也表达了很强的合作愿望。最近我们不仅与德国马普学会建立了在中国的第一个马普中心,与其两个研究所在再生生物医学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也在探讨与剑桥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共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 

      团结协作 打造干细胞研究“国家队”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一个团结、包容的团队”。裴端卿说:“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合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陈捷凯是裴端卿的学生。他告诉记者:“裴院长首先是一个很开放、宽容的人,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总是安静地听你讲完,再来讨论。团队成员各有自己做事的风格,也有独立的学术思想,但大家总是会互相讨论交流。” 

      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位“老外”米格尔,他是第一位非华裔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 

      “他之前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肿瘤方面的博士后,一次机缘巧合,他产生了到中国做科研的念头。”裴端卿说,“当时待遇很一般,他也没有挑剔。半年之后,我建议他调整方向,开展干细胞研究,可以说是我从头到尾带他入门,他很聪明好学。” 

      投身干细胞领域后,米格尔取得了诸多重大的科研突破。“他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高度热情,他也非常热爱中国,已经生活了十年。他最近告诉我,至少未来五年还会在中国。”裴端卿表示。 

      潘光锦说:“整个团队就是在干细胞研究的大方向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还培养起来了新生力量,未来的延续性会非常好,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国干细胞临床治疗时代已经开始。”裴端卿说,“干细胞是一门新学科,未知的太多,我们未来还会加强干细胞的基础理论探索,并逐步推进肝脏系统、眼科治疗的临床治疗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8-02-05 第5版 创新周刊) 

        

        


    附件下载:

    上一篇:【广州日报】T细胞再生研究获创新性成果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猪体细胞克隆研究获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