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经济参考报】世界科技中心“东移”显现中国机遇

    发布时间:2016-03-04来源:来源:经济参考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关注重要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上)    

      编者按:当今世界正处在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正在迎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机遇期。近年来,中国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大力度改革,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改革举措。其中,“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记“重拳”。《经济参考报》今日起推出“关注重要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上下篇,对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进行思考,敬请关注。 

      2015年,以中国科技大学“70后”院士潘建伟为“领头羊”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团队,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收入囊中”。

      图为2月25日,潘建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实验室内了解科研情况。 记者 刘军喜/摄

     

      位于广州萝岗区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内,院长裴端卿正在用自主研发的干细胞自动化提取设备,从人体尿液中批量提取干细胞。经过多年探索创新,目前裴端卿带领的团队已成功利用尿液中的干细胞,诱导培育成牙齿或神经干细胞,使我国在干细胞培育编程领域世界领先。

      裴端卿说,10多年前,外国专家对于中国干细胞研究不屑一顾,而现在世界各地科学家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当前世界干细胞部分前沿研究领域,已从欧美转移到中国,今后这一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部分科技界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抓住世界科技中心转移机遇,加紧国家科研实力建设迎来窗口期,需根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需要,提前谋划与部署,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

      抓住机遇 

      科学界普遍认为,自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开始,全球世界科技中心经历了从古代中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五次大范围转移。随着世界经济产业分工调整、科技创新格局变革,当前世界科技中心逐渐东移。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未来20年至30年内,北美、东亚、欧盟三个世界科技中心将鼎足而立。 

      受访者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版图东移”进程中,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迎来了科研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表示,当前科技前沿研究对平台、设备、团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背后需要稳定、持续的科研投入作为保障。受经济疲软所累,欧美科研投入占全球比重持续下降。我国高增长的科研投入在平台建设、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据统计,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超1.3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国。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说,目前我国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的渴求明显增强。市场创新需求激增,必然会带来科研要素聚集,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中心“预热”。

      在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一个激光3D打印金属零部件技术研究团队刚刚实现技术突破,就吸引一家大型国企投入近千万元,联合开展后续研发。

      夯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全面完备的科研体系已基本建立,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基本形成,科研市场日趋成熟,为站在新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中心,实现科技大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47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参与国际合作、服务民生需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围绕国家使命与产业需求密切合作,一些创新领域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以高铁为例说明我国科技攻关能力。他介绍,我国高铁自主创新联合平台大军团作战方式,汇集25所研究型大学,11个科研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3大整车企业、500多家零部件企业,聚集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全链条式展开技术引进与攻关,使我国在高铁领域研究水平成为世界领跑者。

      上千名两院院士、中青年专家、大批博士后群体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已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崛起的中坚力量。

      在培养本土科研人员的同时,不少科研机构引“外智”全职聘请外籍科学家。博士毕业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乔治拉夫,两年前成为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全职研究员,现正独立承担3个干细胞研究项目。他说,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将有助于中国科研体系平台国际化,加快世界科技中心转移进程。

      在天河二号巨大的机房内,各类计算信号灯闪烁不停。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说,代表国家“核高基”顶尖水平的天河二号,计算能力在全球实现“六连冠”,自2014年开始对外服务运营后,目前服务国外客户数已超过600家,预计今年综合收入就能过亿元。

      科技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研发投入1.3万亿元总量中,企业投入过万亿,占比达76%。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说,科研市场化与投入多元化,不仅使我国打破过去科研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局面,也使我国科研活力进一步迸发。

      提前部署 

      科技界人士建议,面对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难得战略机遇期,我国需根据当前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需要,提前谋划与部署。 

      一方面,围绕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等领域,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实验室;另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与基础,参与国际性大科学计划,积累国际科研管理经验。

      因基础研究投入大,风险高,我国科研“重应用、轻基础”现象较为突出。许倞表示,要将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看成发展动力的激发,加大支持力度,才能调动一切力量在重大创新领域与世界超级大国进行追赶、竞争。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认为,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中心,除研究水平要得到国际公认之外,还需要世界一流的顶尖科研管理团队,详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机制,才能吸纳汇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这样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主任孙家广表示,建设世界多元化科技中心,硬件条件是基础性要求,软件环境是决定性因素。我国科研投入、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优势较为明显,但科研管理体系、人才评价标准等软件方面还存在短板。如何借助现有硬件优势,填补软件短板,是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关键课题。


    附件下载:

    上一篇:【经济参考报】谁拖了国家实验室的后腿
    下一篇:【新华社】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及团队揭晓 裴端卿入选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