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中国科学报】让药物创新多点“洋气”

    发布时间:2015-06-11来源:来源:中国科学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走进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的任何一间实验室,你很可能会看到肤色各异的科研人员穿着同样的白大褂,用英文交流着。

      从2003年广州生物院筹备时开始,这个坐落于岭南古城的研究机构就注定要走上“洋气”的发展道路。10多年来,广州生物院已成为会聚国际高端生物医药人才的科研殿堂。

      搭起中国与国际的“桥” 

      今年,是广州生物院首席技术官米奇·托尔托雷拉(Micky Tortorella)到这里工作的第6个年头。2009年来到中国之前,他曾是美国杜邦制药公司的研究科学家、全球以研发为基础的最大生物制药公司之一辉瑞公司的高级研究员。

      米奇很喜欢现在中国的工作。在他来到广州生物院之后,广州生物院在广州市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成立了药物研发中心(DDP)。米奇成为这一国际化平台的负责人,他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完整的药物研发链条,架起基础科研与药物研发之间的桥。

      “美国的药要进入中国市场很容易,但中国的药要想推到美国的市场却很难。现在,中国没有一种药是作为创新药物进入美国市场的。”米奇说。米奇心中的这座“桥”不仅要架起中国创新药物走上世界市场的路,也要架起中国科研机构与国际科学家的通道。

      “DDP可以被称为最能体现广州生物院国际化的地方。我们有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米奇说。如今,他已将这个平台打造成拥有60多人的药物研发团队,这样的国际合作也降低了DDP研发药物的风险和费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还会带来更多药物研发的资源。”

      不仅如此,DDP建立了多个新药研发国际合作伙伴,为了提高药物研发效率,DDP还成立了国际委员会,审查、监督、评价DDP的全局决策。“委员会和部门主管要确保DDP能够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选择最好的项目和技术,确保DDP的研究方向和成就达到或超过国际一流标准。”米奇说。

      “能简单就不要复杂” 

      作为广州生物院院长,裴端卿在美国也有多年的科研经历。“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过程。”裴端卿说,来自国际的科学家不仅为研究机构带来了人脉和科研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的做事方法和规矩。

      从化合物的结构模拟到获得知识产权,药物研发通常是个漫长的过程,经常涉及多个团队,对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鉴于此,广州生物院尝试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打破了目前常见的课题组长负责制,采用“项目为主”的科研团队组成方式。“能简单就不要复杂。”裴端卿说。

      对于长期在DDP工作的海归、高级药物研发人员张艳梅来说,新的管理方式让她觉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在传统的实验室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在这里,我可以和任何一位科研人员交流项目上的事情。”张艳梅说。在DDP平台上,张艳梅与美国圣特路易斯大学教授John J. Talley合作,研发出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新型COX-2抑制剂。

      2014年,广州生物院与美国Euclises 药物研发公司共同宣布达成关于加速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新型COX-2抑制剂的协议。“这很可能成为第一个打进美国市场的中国药。”米奇说。

      一串长名单 

      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药物开发、科研仪器装备研制等领域,广州生物院的合作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如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莫利斯·威尔金斯中心、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

      10多年来,广州生物院一直在扩大对外科技合作的网络,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有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像DDP一样,该院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通过国际招聘的渠道引进回来的。也正因如此,这里被国家外专局授予了“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我们在《自然》《科学》等平台上刊登我们的招聘启事,回应的人很多。”裴端卿说。

      如今,广州生物院承担了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项目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这些都成了广州生物院引进各国顶尖生物医药学家的有力渠道。

      “在国外,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作自己喜欢作的研究,但是在这里,我们有更多的自由。”2010年从美国DMXinc制药公司归国的新药筛选平台负责人涂正超说。

      或许,正是这样的自由与开放,让各种肤色的生物医药专家凝聚在一起,共同推进中国的药物创新进程。

      原文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6-11 第1版 要闻)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6/300982.shtm


    附件下载:

    上一篇:【经济日报】我科学家获得干细胞领域重大发现 打开细胞“返老还童”大门
    下一篇:【羊城晚报】小记者大眼界 奇妙的生物科学之旅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