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南方都市报】良药为何成毒药 广州生物院揭开丙戊酸致罕见病肝衰竭之谜

    发布时间:2015-03-10来源:黄博纯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丙戊酸,多数癫痫患者的良药,却成了少数病患的“毒药”。丙戊酸为何对患者“区别对待”?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博士的研究组在3年研究后,解开了这一谜题,其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肝脏》上。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一种常见的减肥药或可与丙戊酸抗衡,成为其“解药”。

      约1/3AHS患者服药发生肝衰竭

      2014年3月,本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丙戊酸,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加入了黑框警告,禁止在特定癫痫病患人群身上使用。

      这些特定的病患均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叫A lpers-H uttenlocher综合征(以下简称A H S),它是由一个叫PO LG的基因产生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突变后会导致人体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AHS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难治性癫痫。值得注意的是,患A H S的人肝脏也比常人脆弱,对外界异常敏感,“但这个疾病对肝的损伤还不太明确”。

      丙戊酸是癫痫的常用药物,对肌肉阵挛性癫痫、局限性发作、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均有效。但不巧的是,它却在AHS患者身上“失了手”。国外研究人员的数据显示,约1/3的A H S病人在服用丙戊酸3个月后,会发生急性肝衰竭。

      为何同样的药物在多数癫痫患者身上是良药,在这些A H S病人身上却变成了毒药?肝衰竭与丙戊酸关联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个谜。2011年起,刘兴国博士的研究组不断进行实验,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罪魁祸首是患者不正常的线粒体

      如何获取A H S病人的肝样细胞是研究的突破口。“不至于从活人身上去取肝细胞吧。”刘兴国博士将目光停留在了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上。

      皮肤细胞和尿液细胞最易取,且对人体无害,从A H S的人群中获得这类细胞,经过培养后,刘兴国的团队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将病人的体细胞进行重新编程,“返老还童”为具有A H S患者突变基因的干细胞,并进一步将其分化为肝细胞,这一系列操作均在体外进行。

      将丙戊酸药物作用于肝样细胞后,研究团队发现了问题的症结点。由于基因突变,A H S患者线粒体上的通透性孔道m PT P会更为活跃,开放频率更高,而它刚好对丙戊酸更为敏感。“丙戊酸本身就具有肝毒性的一些副作用,但因m PT P对丙戊酸过于敏感,造成大量细胞凋亡,急性肝衰竭就这样产生了。”

      一种常见减肥药或可“解毒”

      那有没有能阻止丙戊酸肝毒性的“解药”呢?有意思的是,刘兴国博士的研究组发现一种市面上常见的减肥药———左旋肉碱可与丙戊酸毒性“对抗”。对分化出来的肝样细胞进行测试后发现,左旋肉碱确实起到了直接减少细胞凋亡的效果,可将细胞凋亡率降低40%左右,“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虽然左旋肉碱无害,但要在临床使用肯定要进一步研究”。

      除左旋肉碱外,刘兴国博士的团队还研发了另外两个候选药物,一个是经筛选的m PT P抑制剂环孢素A (CSA ),另一个则是以丙戊酸代谢为靶点的N -乙酰半胱氨酸(N A C)。

      “也许多少年以后,能对癫痫病人进行线粒体等测试,A H S病人要吃丙戊酸的同时,也要吃‘解药’。”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设想。

      刘兴国博士称,这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遗传特异的临床药物毒性领域的首次运用,“但这只是开始,也为其他遗传特异的临床药物毒性解释提供了范例,希望这一技术今后能在提供靶点和筛选候选药物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阳广霞 实习生 汪睿 通讯员 黄博纯

      原文载于:《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10日AII1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nandu.com/ipaper/G/html/2015-03/10/content_3393595.htm?div=-1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线粒体功能互补之谜解开
    下一篇:【广东科技报】iPS技术首次应用到遗传特异的毒理学模型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