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媒体报道
  • 【广东科技报】“省杰青”获得者系列报道
    陈捷凯:希望能控制细胞的命运

    发布时间:2014-01-03来源:朱丹萍 来源:广东科技报 2014.1.3 06版 科技人物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细胞就像小孩一样,需要悉心照顾,“细胞爸爸”陈捷凯为了他们,哪儿都去不了。 通讯员供图

      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朱丹萍

      陈捷凯,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被评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2年),获得中科院 “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年)和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3年)等。

      陈捷凯一直致力于将体细胞重编程作为模型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先后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取得无血清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诱导系统和工程化重编程因子等多个技术上的重要突破,建立了适于进行机理研究的、背景清晰的高效重编程体系;他在此基础上对重编程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发现BMPs信号能通过调控组蛋白H3K9甲基化抑制多能性转录调控网络的重建,是体细胞重编程的一个关键障碍,另外发现维生素C能够调节关键表观遗传调控酶Tet1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功能,揭示了新的表观遗传调控通路,这两项机理研究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上。近年来在国内完成并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Genetics, EMBO Reports, Cell Research, JBC等权威杂志上发表7篇学术论文。

      在生命科学研究学界,尤其是体细胞重编程领域,陈捷凯无疑是一颗正在升起的科研新星。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成功破解了细胞转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并发现维生素C能够调节关键表观遗传调控酶Tet1在体细胞重编程中的功能,这两项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好奇是科研的动力

      陈捷凯的科研领域属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每天都要跟细胞打交道。当记者问起他为什么选择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他表示是从小的兴趣,并且幸运地能一直坚持从事这个领域。小的时候,陈捷凯并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而是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书看。“当时家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但我就是对花花草草、鱼虫鸟兽这些生物方面的书感兴趣,中央台的《动物世界》节目更是引发我对生物的好奇心。”对于生物的兴趣就这样培养了起来,当报读大学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山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生物科学专业。在中山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陈捷凯一边学习理论课,打好专业基本功;一边到实验室做实验,提升做动手能力。

      陈捷凯告诉记者,细胞领域是很“有趣的”,让他很着迷,刺激着他不断深入研究下去。生命的发展过程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当细胞产生的时候,它一开始可能是细菌,细菌的结构很简单,称之为原核生物;它变成真核生物的时候,它是经历了一串很漫长的变化,它从功能很简单变为功能比较复杂,有些单细胞生物可以吃东西,游来游去,还可以制造氧气。一个细胞再复杂它也是一个细胞,它能做的事情还是很有限,从一个细胞功能很复杂变成一个个体,从单细胞变成多细胞,再变成很复杂整体。陈捷凯形象地说,这有点像我们的社会,一个人从什么事情都不会干,变成什么事情都会干了,变为现在一个人只干一件事情,都把它干好了,形成一个整体后,干事的效率更高了。

      等到准备本科毕业,陈捷凯坦言,在选择研究的方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了一些迷茫。“当时的自己,对于前沿的研究是一个很懵懂的状态。不仅对前途迷茫,对于科学研究也很迷茫。”陈捷凯考虑到干细胞领域是我国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领域,另外细胞本身是生命的一个基本结构,微观和宏观都是通过细胞发挥作用。朴素的想法,让陈捷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读博期间,导师裴端卿院长对我的影响最大。他是一个站得很高,视野很宽广的科学家。他对所有有趣的现象都很好奇,做研究的主要动力是一颗好奇的心。”

      破解细胞转化“障碍”

      陈捷凯研究的是体细胞重编程领域,记者大呼不懂。陈捷凯通俗地解释,干细胞变为体细胞,有一个既定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程序编程。比如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是写好一套程序的,经过十月怀胎,就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这就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而重编程就是把“时光逆转”,让体细胞回到干细胞的状态。陈捷凯最大的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人工对细胞状态转化的控制,“我希望能控制细胞的命运。”

      “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移植被认为是可以治疗白血病、帕金森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体细胞回到干细胞那个状态,从而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细胞,才能治疗相关疾病。” 陈捷凯打了一个比方,“多能干细胞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各种画画;成体细胞就像已经画了图的纸。重编程就是擦掉已经画了月亮的图案,重新变为一张白纸,这样才能把白纸画出其他图案。”

      2006年日本科学家通过诱导把体细胞变成干细胞,这个是打破传统观念的发现,说明人其实可以控制细胞的命运转变。陈捷凯说,“养一大盘的细胞,就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干细胞。很多细胞都变不过去,只有很少的细胞能够变得过去。”当时做体细胞重编程,面临很多的困难。他们一开始诱导的时候效率低,时间长,成功率低,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是很随机的状态。陈捷凯与团队成员经过4年多努力,终于成功破解了细胞转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他们发现细胞诱导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外观酷似干细胞的“假货”,“这类假货数量巨大且状态稳定,让大部分细胞都被阻碍在‘路障’之外。”在实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诱导成功的“路障”,还找到了清除“路障”的办法——这些酷似干细胞的“路障”在某些诱导条件下,如用维生素C处理,也会变成货真价实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陈捷凯说,这个研究思路与外因影响内因的哲学思想类似。“细胞生长是由生长因子来调控,我们觉得细胞外的环境更重要。我们发明一个无血清的培养机,然后又发明化学成分培养剂,我们发现维生素C能够影响重编程效率,经过优化最后的重编程效率从一开始的万分之一,到后面提升到10%以上,速度从一个月提升到一周。”

      抢台子做实验

      当记者问到陈捷凯科研的感受时,他笑称,辛苦并快乐着。“进到细胞间做实验,一做就几个小时非常累;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有了重要的发现,自己孜孜以求想要问的问题被回答了。”

      “我们组一共有六个人,当时细胞间一共有四个台子、一个显微镜共五个位置。一般而言,六个人有五个位置做研究已经足够了。但是当时我们组实在是太积极了,做实验比较拼命。”回忆起在细胞室抢台子的事情,陈捷凯不禁笑了起来。“我要看细胞,所以我一般先抢显微镜。当晚上要去吃饭了,我和另外一个师弟还要相互合作,让一个人先去吃饭,另外一个霸台子。”后来,他们的团队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但是他发现细胞间白天从头到尾都是有人做实验的,唯有选择了下半夜做实验。

      为了“解开生命奥秘”这一理想,陈捷凯说他注定要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终生,这也意味着他以后“宅”在细胞间的时间会更多,“细胞爸爸”哪里都去不了。“养细胞就像养小孩一样,要照顾它。尤其是干细胞,你不伺候它,它就会给‘脸色’你看,会分化会死亡。”这么多年来,陈捷凯已经没有了周末的概念。“一开始养细胞,就没有了假期,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去给细胞更换培养液,如果不换,细胞就死掉了。一旦养上这些东西,就得天天在实验室。”本科阶段以来,陈捷凯就一直喜欢户外运动,也很喜欢旅游。但是由于工作原因,他确实难走开。“去年很开心,我终于去了一趟西藏,是请了婚假陪妻子一起去的。”

      ■小故事

      攒够人品好做实验

      科研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实验结果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的,实验失败是经常的。所以就科学家们也有很多方式来调剂自己。陈捷凯笑称,他们做研究有一个口头禅,叫做“攒人品”。人品高了,实验就做得好;人品低了,实验就做得不好。比如下星期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这个星期就要攒人品了。回家多做家务活,在实验室请大家多吃雪糕,把人品攒起来,实验结果就能做好。

      除了攒人品外,陈捷凯平时还是一名体育好手。在踢足球、打羽毛球、跑步等场地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休闲方面,我是优先选择体育锻炼的。”当时的女朋友,如今的妻子就这一点对他不满意。“忙的时候顾不上,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日,也不肯陪妻子去逛街。因为去逛街不算休息,对我放松、恢复状态一点作用都没有。”

        原文链接: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4-01/03/content_6_1.htm 


    附件下载:

    上一篇:【南方日报】广州生物健康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维C诱导多能干细胞效率提百倍
    下一篇:【中新网广东新闻网】克隆羊多利之父为中国干细胞研究者作视频演讲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