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研进展
  • 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成果科研进展
  • 广州健康院彭广敦课题组合作揭示脊髓损伤后的时空细胞谱系特征

    发布时间:2024-07-22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2024年7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姗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课题组和暨南大学李昂课题组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spatiotemporal molecular atlas of mouse spinal cord injury identifies a distinct astrocyte subpopulation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GFBP2”的最新论文。该研究利用空间转录组技术对急性损伤引起的脊髓中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复杂变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刻画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基因表达和分子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及绘制原位细胞互作网络图谱识别出一类发生特定位置迁移的星形胶质细胞亚群,并鉴定出该亚群的特征基因之一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 (Igfbp2),进而揭示了SCI引起Igfbp2表达上调的细胞功能和潜在生物学意义。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其损伤所造成的伤害大多不可逆、难以恢复。以SCI为例,SCI后可出现轴突退化、神经元丢失、脱髓鞘、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和免疫细胞浸润、胶质瘢痕生成等改变,从而导致永久性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并伴有各种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尽管SCI 的慢性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基因表达水平和分子编程中最主要、最剧烈、最纷繁芜杂的改变则发生在损伤后的数小时至数天内。此外,基因表达和细胞响应的空间动态变化在该时期也是最明显的。故此,全面系统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下解析SCI急性期所发生的基因表达改变、分子调控程序和细胞响应机制对于理解SCI的病理过程和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往SCI表达图谱和分子变化网络的研究主要依赖单细胞或单核测序,但上述技术无法提供这些分子和细胞变化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对应的解剖学注释。同时,这类技术受单细胞分离方法的局限,造成某些细胞类别比如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等的捕获比例远低于其生理状态下的占比,导致最终测序数据和以此进行的分析带有很强的“生存者偏差”。近几年,空间组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弥补这些缺陷带来了希望。在这篇新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以小鼠脊髓全横断模型为例,在SCI后的多个时间点、距离损伤位点头尾两端的多个不同位置、对多个生物学重复的脊髓组织进行了基于10xVisium的原位空间转录组测序(图1A)。

    通过对过滤后保留下来的超过22,800个空间位置点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在组织结构被严重破损的情况下,通过空间分布和基因表达相似性仍然能够准确定义出脊髓的解剖结构。该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损伤后不同脊髓解剖区域、不同损伤时间以及损伤位点不同方向和距离处的基因表达动态变化、共表达基因模块以及转录调控网络(图1B)。更具创新意义的是,该团队通过自主开发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的新计算策略和工具,绘制出脊髓损伤后原位细胞-细胞交互 (spatial-aware cell-cell communication, SA-CCC) 的动态图谱(图2),相比于传统仅仅基于单细胞基因表达进行细胞互作分析,整合细胞在空间上的临近关系,降低了最终结果的假阳性率。

    通过 SA-CCC细胞互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在SCI后从脊髓白质迁移到脊髓灰质的星型胶质细胞亚群(图1C)。接着通过脊髓实质注射和lineage tracing实验,证实了SCI后这类由白质向灰质定向迁移的星型胶质细胞亚群的存在及其细胞来源(图3),该团队将其命名为“injury-induced, gray matter-relocated astrocytes (Astro-GMii)”。

    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空间转录组数据和已有的SCI单细胞/单核测序数据对Astro-GMii细胞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多水平、多维度的分析,从中鉴定出可以标记Astro-GMii并在SCI后特异性上调的特征基因之一Igfbp2。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空间转录组识别出某种特定细胞亚型或亚群后,可以对其位置信息进行分子特征提取,获得“位置指纹”。用这些位置指纹可以对已发表的单细胞数据进行空间特征注释和虚拟细胞分选(virtual cell sorting)。例如,利用Astro-GMii的位置指纹对第三方发表的SCI单细胞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研究人员也鉴别到Astro-GMii亚群并利用这些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该亚群的分子演化过程,充分体现了空间位置特征这一维度对发掘细胞功能异质性的重要作用(图4)。

    在后续工作中,通过原代星型胶质细胞培养、原代神经元培养以及conditioned medium共培养等实验,研究人员揭示了高表达Igfbp2不仅可以促进星型胶质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反应性,并且星型胶质细胞可以分泌IGFBP2蛋白,后者作用在神经元上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最后,研究人员将IGFBP2蛋白和基质胶制备成生物材料注射进小鼠的SCI损伤部位后,损伤灶附近神经元的存活得到了显著提高,并最终有效促进了SCI小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图5)。

    综上所述,该工作通过全面深入的空间转录组分析建立了SCI交互式时空数据库(https://spasi.ccla.ac.cn/),并完成了大量体内和体外的验证实验以及功能研究,不仅为理解受损脊髓的时空重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用的生物信息分析工具,而且发现了具有SCI治疗潜力的新分子IGFBP2蛋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相关转化研究和深入探寻IGFBP2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泽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竺霞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栾天乐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彭广敦研究员和暨南大学李昂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彭广敦课题组在该工作中负责了所有数据分析和网站搭建,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基础研究项目和广州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 小鼠SCI空间转录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概览

    图2 细胞的空间原位互作分析

    图3 脊髓实质注射和谱系追踪证实Astro-GMii亚群来源于脊髓白质的星胶细胞

    图4 基于“空间指纹”进行单细胞亚群的虚拟分选

    图5 Astro-GMii细胞激活、迁移并表达分泌蛋白IGFBP2促进神经修复的示意图


    附件下载:

    上一篇:广州健康院利用自制工具猪模型发现Cas9蛋白在体内基因编辑中的新安全隐患
    下一篇:广州健康院王涛、王杰团队合作揭示蛋白质翻译调控衰老的新机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