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研进展
  • 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成果科研进展
  • 广州生物院等发现丙硫异烟胺对90%以上异烟肼耐药临床结核菌无效

    发布时间:2018-12-24来源:供稿:感染与免疫中心 蔡晓吟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发的主要通过呼吸传播的致死性传染病,俗称痨病。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就已经宣布世界进入结核病紧急状态,至今已过去了25年。但是由于耐药结核病等的出现使结核病的防控一直不容乐观。全球范围内,结核病是导致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从2015年起,已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201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约1000万人,死亡约157万人。我国是结核病重灾区,耐药人数仅次于印度。2018年9月26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防治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在美国纽约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应邀作为抗击结核病杰出人士代表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讲话。同时,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开展“点亮城市的红”结核病宣传活动,在全球各大城市将城市标志性建筑点亮为红色。 

      耐药结核病分为单耐药(主要是对利福平或异烟肼,Isoniazid,INH,俗称雷米封)、多耐药(对一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不包括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MDR,至少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广泛耐药(XDR, MDR加上至少对一种注射药物且对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甚至是完全耐药(TDR,对所有测试的药物都耐药)。可见,异烟肼耐药在耐药结核菌上的严重性。丙硫异烟胺(Prothionamide,PTO)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的二线杀菌药物,具有效果好,毒副作用低等特点。 

      由于丙硫异烟胺与异烟肼结构类似且有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作用靶标:NADH依赖的烯酰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NADH dependent enoyl-acyl carrier protein reductase, InhA),因此,这二者具有一定的交叉耐药。目前已发现的丙硫异烟胺和异烟肼的耐药机制如图所示。丙硫异烟胺和异烟肼都是前药,分别被EthA编码的黄素氧化酶EthA和katG编码的过氧化物酶KatG活化。被活化后的INH与NAD形成INH-NAD复合物并作用于靶点InhA。由ndh编码的NADH脱氢酶在NADH/NAD的转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ndh 突变会导致INH耐药。TetR/CamR家族的EthR负调控ethA的转录,因此EthR突变会影响PTO的活化。文献指出mshA编码的糖基转移酶MshA与丙硫异烟胺/乙硫异烟胺的活化有关。尽管如此,丙硫异烟胺和异烟肼 (特别是丙硫异烟胺)的有些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它们在临床菌株中的交叉耐药程度不清楚。 

      结核菌生长缓慢,一般要3-6周才能在平板上形成可见的菌落。PTO作为二线药物,其敏感性检测存在一定问题。常见的BD MGIT960快速检测系统对丙硫异烟胺的敏感性检测结果公认不可靠,临床上一般不进行丙硫异烟胺药敏检测。美国较少使用丙硫异烟胺而常使用与之结构类似的乙硫异烟胺,这二者的耐药作用机理研究得也不是很透彻,通过分子诊断判断药敏临床应用也不是很多。简言之,临床使用丙硫异烟胺时,几乎不进行药敏实验,直接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人,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丙硫异烟胺对耐药菌,特别是对异烟肼耐药的菌株的有效率是多少,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快速基因检测?通过这些研究,有望实现对丙硫异烟胺的精准使用,避免过度和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治疗。 

      为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张天宇课题组与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合作首次报道了我国临床结核菌株存在严重的对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交叉耐药。研究者们发现对异烟肼耐药的191株结核菌中有173株(90.6%)对丙硫异烟胺耐药,说明异烟肼和丙硫异烟胺存在严重的交叉耐药,提示在临床治疗上对于异烟肼耐药的患者,有必要对丙硫异烟胺进行耐药检测后方可用该药进行治疗。研究者还发现了55个新的未报到过的非同义突变以及在20.22% 丙硫异烟胺耐药临床菌株中没有发现任何已报道过的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突变,这提示存在其他未知的耐药机制可以导致相当比例的临床菌株对丙硫异烟胺耐药。相关研究成果“Detection of novel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dependent and cross-resistance to isoniazid and prothionamid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linical isolates”于2018年12 月22日在线发表于欧洲临床微生物和传染病学会的官方杂志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该研究主要由广州生物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天宇课题组国际博士生Mahmudul Islam Joy、广州市胸科医院隶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员谭耀驹主任及其他学生和工作人员等共同合作完成。该研究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项目,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UCAS奖学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CAS-TWAS奖学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丙硫异烟胺(PTO)与异烟肼(INH)的作用机理以及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的与其耐药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在所有相应耐药菌中出现的比例情况。


    附件下载:

    上一篇:广州生物院等阐明基因组中转座元件的关键调控机制
    下一篇:广州生物院综述DNA去甲基化的级联调控模型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