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南方日报】科研机构集聚加快“从0到1”突破

发表日期:2016-12-17来源:南方日报来源:放大 缩小

  

  拥有79所大学近百万在校大学生、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全省第一、中科院及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等高端科研院所相继扩大布局、发明专利申请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广州的“创新生态圈”渐成气候。

  上周,世界经济论坛在穗首度举办商业圆桌会议,并首次对外发布《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这一报告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发展迅猛,仅2015年研发支出总额达到1.422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二。

  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州创新生态系统也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特别指出,在国内率先成立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家知识产权法院先行先试,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就广州的“创新生态圈”,专家指出,人才和教育是广州最大的优势,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值得令人期待。

  A 大手笔投入瞄准创新人才高地

  今年11月,谢清禄与他的麦伦科技到广州开发区已满一年。这个专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公司,目前已与相关企业基本定下合作意向,正加紧开发算法,希望在广州打造出智能交通、无人驾驶领域的“AlphaGo”。

  “从与广州方面接洽,到成立麦伦科技公司,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谢清禄说,“广州的人才服务、创新创业服务让人感觉非常贴心,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办理的事宜,不仅提前列明了清单,而且还有专人跟进。”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意识到这一点的广州,已将目标瞄准了创新人才高地。今年春节后,广州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大会即聚焦现代产业人才,并发布《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根据该文件,广州每年将大手笔投入7亿元,5年共投入35亿元,吸引创新创业领军团队的进驻。

  “我对广州最大的感受就是吸引人才的政策实在,不务虚。扎根广州那么多年,我也介绍了很多朋友过来。”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必良说。

  下个月,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留交会又将在穗举办。创办至今近20年,留交会已成为引进海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除张必良外,北京百度集团的李彦宏、上海药明康德的李革、深圳华大基因的汪建等,都是通过留交会走上回国创业之路的。

  广州“本土人才库”也不容小觑。截至目前,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优厚的科教资源,让广州成为了创新人才培育的“摇篮”。而79所高校中的近百万在校大学生,以及在高校中“源源不断”诞生的科创成果,则是广州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资源。

  多所重点高校聚集的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国际创新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依靠大学城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强大的智力和科研优势,国际创新城已成为了广州最具创新活力的地方——北京厚德科创、华工科技、中国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研究院华南分院等国内知名孵化器“闻风而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在此建成;今年4月,思科智慧城项目也宣布落子于此……

  在发布《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时,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剑教授指出,人才和教育是广州最大的优势。广州不仅拥有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聚集了中科院等大批高端科研机构。这个优势是别的城市很难比拟的。“广州未来的创新发展值得所有人期待。”

  B 科研机构集聚加快“从 0 到 1 ”突破

  今年,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胡文辉课题组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共同开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症1.1类新药—GIBH130及其片剂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这项科研以4500万元转让给广州吉美博抗体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人才的基础和海外留学人员的归来,加快了技术研发的进步。”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副书记侯红明说,今年初,海归科学家联合国内资源在生物院研发出世界首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猪,破解了利用猪iPS细胞制造克隆猪的世界难题。

  目前,生物院95.4%的全时研究员曾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作过(外籍人员17位),外籍人员正高级研究员(学术带头人)占4成。“只看技术水平,一碗水端平,这是我们对全球人才的管理规则。”他表示。

  创新最难的是“从0到1”。但在许多科研人员看来,广州恰恰具备了源头创新的突破优势。

  广州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目前广州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2家。各类独立研究研发机构148家。

  值得一提的是,被业内称为“四不像”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广州迅速崛起。广东省科技厅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名单(2016—2018)中,广州地区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加上此前第一批入选名单中的28家,广州目前共有44家新型研发机构。

  去年底落户广州的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在半年多时间里已成立8个研发中心。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斯坦福大学等全球名校的科学家团队。“我们采取‘1+1’的研发模式,为每一个研发中心搭配一个相应的企业,共同来进行科研及产业化研究。”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技术创新部部长李启荣介绍道。

  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及社会资本的踊跃,从去年以来,“四不像”在广州实现了“加速度”,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涌现,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广州,与广州及其经济腹地的教育、人才发生化学反应,各类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洛教授早在2011年便带领“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作为广东省引进的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落户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来了以后发现,广州科研工作者非常勤奋、脚踏实地做事,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很多正能量。”带来全球顶尖的基因沉默研究成果的梅洛教授说。

  C“知识产权”保护支撑产业创新

  去年,中山一家婴儿用品公司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起诉中山市宝蓓悠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合肥超云工贸有限公司侵害其发明专利权,请求法院分别冻结两被告部分财产并申请降低财产保全金的比例,按照保全金标的50%提供担保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经审查,最终,支持原告关于降低财产保全担保金的请求。

  这只是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跨区域管辖的案例之一。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自2014年底建成以来,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认定、赔偿等方面已成为主导力量。截至今年6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813件,审结4858件,结案率达到71.3%。

  目前,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跨区域管辖的专利案件来自全国多个城市,但来自广州、佛山、中山、东莞这四市当事人的案件占受理专利案件数的78.97%。为了方便当事人诉讼,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率先在中山古镇设立诉讼服务处。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报告》特别指出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知识产权法院的先行先试作用,其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

  只有在“保护好”的基础上,知识产权的“运用”才有价值。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一名工作人员说:“开发区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吸引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落户。”

  据统计,在知识产权法院的带动下,广州开发区内引进了围绕知识产权服务的各类机构14家,其中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之外设立的首批审协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

  广州一家生产“电子纸”的高校技术企业奥翼公司尝到了甜头。作为海外优秀知识产权维权案例,奥翼公司最近获得了广州市企事业单位专利维权资金50万元。

  近年来,奥翼公司快速崛起,并引起了全球市场唯一的竞争对手——美国巨头E-Ink的关注。

  2012年,E-Ink公司向德国曼海姆地区法院提出诉讼,指控由奥翼提供电子纸材料的德国Trekstor公司生产的“Pyrus”系列电子书阅读器,侵犯其拥有的两项德国专利权。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奥翼”在广州知识产权部门协助下,调用了广州各个名牌大学,研究所和权威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调阅了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五十年间大量的杂志论文、会议文集、专利、产品说明书、科学专著。在法庭上来回抗辩几十次。终于在2015年2月慕尼黑联邦法庭作出最后一个无效判决赢得了胜诉。

  奥翼知识产权负责人坦言,如果没有广州专利部门帮助建立知识产权完整的保护体系,公司可能会失去高端的电子纸产业市场。“能在这么复杂的现代化知识战争中取得胜利,可以说做了一个非常棒的广告。现在,连竞争对手的客户都意识到我们的专利体系是自有而完整的,争相与我们开展合作。”该负责人说。

  眼下,广州正逐渐变身为发明创造的热土。今年1-8月,全市专利申请59443件,同比增长72.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8903件,同比增长75.1%,增速位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

  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副总经理张驰认为,任何经济体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确立,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工业4.0”和“大众创新”正是面向未来的制度设计,而这一切的落实与突破,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的支撑。

  原载于《南方日报》2016年11月14日广州观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