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理论都根植于它所处的特定时代,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只有认清时代背景,才能理解理论的内容,认清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我体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基本的时代条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因此,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新要求。
首先,党和国家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这意味着党执政面临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面临重大转变。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去主要是解决“有没有”“快不快”的问题,现在更多面临的是“好不好”“稳不稳”的问题。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强调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强调要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党和国家发展站在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其次,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从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我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基本聚焦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60多年过去了,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我们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用“落后”来界定社会生产状况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深刻解释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这个历史交汇点、关键点,我们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功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化解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各方面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经历着一系列历史性变化和战略性转变,在这样的历史关口,需要用新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第二,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时期,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有人说,中国崛起给世界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很多人表示欢迎、想搭便车,也有很多人充满敌意。如何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威胁持续蔓延。面对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世界需要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希望了解中国的态度、听到中国的声音,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孕育产生、丰富发展的。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展现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好杜会制度的执着追求,深刻改变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20多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终结,而且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更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崭新的阶段,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78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为2.8%。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感召力大大增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三个意味着”的其中一个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看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经验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当和探索,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
第四,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新考验
我们党已经成立90多年,在全国执政60多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分析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带领全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正风肃纪反腐,挽狂澜于既倒。五年来管党治党实现了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全党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场深刻的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成果,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生活之树常青。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时代精神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要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党的十一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强调,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从历史维度、政治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连续性完整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实践基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维度。这些重要论述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也为我们立足国情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的思想理论支撑。
第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桂,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第一个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是对实践的要求,也是对实践的概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要有新目标,这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准确把握实现这一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这是后面“两步走”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增加了“和谐”,党的十九大增加了“美丽”,不仅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部署更加完整。
第二个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思想中非常核心的部分。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决定着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举措等,可以说牵动全局。同时,要准确把握,主要矛盾转变并没有改变另外“两个没有变”,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还是第一要务,要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做超越自身发展阶段、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
第三个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自信”贯通起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认识,构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格局,基本涵盖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既有“怎么看”,又有“怎么办”,既有“抓什么”,又有“怎么抓”。
第四个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改革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过去我们也提出过改革目标,但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出的。现在已经到了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的阶段,必须要有一个管总的目标,明确提出这个总目标,是一个带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个总目标引领了过去5年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引领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推进。
第五个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包含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了一个包括法律、制度、治理各方面的有机整体。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第六个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国防和军队建设主要是作为重要保障来进行部署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军目标是第一次。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既是当前国际军事斗争的需要,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基本保证。
第七个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华文化、关照人类命运提出的独特创见,体现着“天下一家”、同舟共济的理念,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第八个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个明确,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深刻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政治结论,是统揽“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第三,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从“十四个坚持”的结构和逻辑看,第一条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充分说明,加强党的领导、从严管党治党,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十四个坚持”逐一作了深刻论述,大家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认真领会,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我体会,还要重点把握好两点:
一是关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个明确”侧重于理论层面、指导思想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讲的是怎么看,更多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侧重实践层面、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讲的是怎么办,更多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两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都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战略和战术相一致、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格。
二是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了基本经验,十八大提出了基本要求,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管长远的。相对而言,不同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有些内容已经随着实践和理论发展而发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方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继承了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现在依然适用的内容,明确提出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这“三个基本”,比较简化一些,也符合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