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31
发现维生素C 250多年来,提起它大家最为熟知的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功效。在人们的心目中西药中的维生素C和中药中的甘草一样,它们的功效就像舞台上跑龙套的角色一样,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然而,最近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维生素C的功效刮目相看。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将已丧失分化全能性的成体细胞恢复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直接将其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多能干细胞。如果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既有广泛运用的潜能又不产生伦理问题,备受各国科学家,媒体,公众与政府的关注与期待。
尽管如此,iPS转化效率过低一直是困惑科学家们应用该技术的瓶颈,正如该项目负责人裴端卿博士诠释的那样“如果将iPS技术的诞生比作火车的发明,早期的iPS技术就相当于第一列火车时速仅为4公里一样,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这个问题,今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小组给予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是维生素C。这个重大的革新性发现,能够将原先的每一万至十万个细胞,才能有一个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低效率,提高到了10%的高效率,这个发现可以比喻为将火车的速度由4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高速铁路400公里/小时的水平。该项成果已于今年12月24日在世界干细胞权威杂志《细胞·干细胞》在线发布,并且被选为2010年1月刊的封面文章,这是来自中国的科研成果第一次获此殊荣。此项研究成果开启了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预计将不断地推出创新性的成果。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中,而且在应用研究中,例如人口健康、家畜繁殖、动物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iPS的转化效率,国际干细胞主流研究方向集中在细胞核内的调控因子和高通量小分子筛选方面,中科院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另辟蹊径,将研究的着眼点从细胞内移到细胞外,首次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用缜密的实验设计证明了外因在诱导多能干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此项研究结果为提高iPSC生成效率开拓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并且对重编程的基本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预计将不断地推出创新性的成果,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将使人们对维生素C的功效刮目相看,并会从中衍生出很多商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