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名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非华裔科学家:希望有更多科研人才来粤来华工作
首名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非华裔科学家米格尔·埃斯特班(央广记者郑澍 摄)
央广网广州3月29日消息(记者郑澍 陈越)3月29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59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尿液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米格尔·埃斯特班(MIGUEL ANGEL ESTEBAN BARRAGAN)在发言时表示,被选为该奖项的第一位非华裔科学家获奖者是一项巨大的荣誉。希望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出色的科研人才可以和他一样,来到广东或中国其他地区工作。
据悉,多能干细胞在细胞治疗、疾病模拟和药物开发中都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是再生医学技术的核心材料之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技术能从2006年发明到2012年就迅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在于该技术成功克服了传统技术在免疫排斥和伦理争议等方面的障碍,解决了“如何获取病人特异的多能干细胞”这一再生医学领域一直以来的关键难题。然而不同组织来源的体细胞重编程效率大都偏低,对于最为常用的体细胞类型皮肤和血液细胞来说,前者需要手术而且皮肤细胞大都存在基因突变,后者也会造成损伤而且血细胞含有基因重排;此外,有很多研究发现iPS细胞会倾向于保留部分初始来源体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这些问题都可能对其广泛应用会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尽管iPS 细胞技术已建立和发展多年,依然很有必要寻找新的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病人来源的成体细胞类型,以及通过深入理解重编程的发生机理继续改进iPS细胞技术的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人体的许多细胞组织都能够被成功诱导成为多能干细胞,比如皮肤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神经干细胞、血液细胞等,但是哪种组织细胞来源最好,目前尚无定论。对此,米格尔·埃斯特班认为,对于健康人来讲,提取皮肤细胞或者血液细胞来诱导获得多能干细胞是可行的,但如果是皮肤病或者血友病、艾滋病等血液病的患者,他们的细胞不健康或者根本不能通过手术来获取,传统方法就无法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
为寻找更安全、方便的成体细胞来源,并且避免给患者造成额外的痛苦或不适,米格尔·埃斯特班及其团队首先挑选了13名年龄为20-30岁的不同肤色的健康人,从尿液中寻找突破口。科研人员从这些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来源于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肾上皮细胞培养基培养,之后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方法将四种外源因子导入到这13名供者的尿细胞中,经过16-25天,得到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再将这些克隆挑出来继续培养,最终获得稳定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米格尔·埃斯特班强调,由于肾小管具备不断增殖的能力,它除了转换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外,还能转换成为其他的细胞类型,并用于组织重建,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从尿液构建人体器官是完全有可能的。
米格尔·埃斯特班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证明,来自肾脏并在尿液中发现的细胞是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的非常好的来源。该发现十分有意义,因为这一过程是非侵入性的,可以应用于任何个体,并且所产生的诱导多能细胞具有非常好的质量。目前,世界各地的许多医院都重复了这一发现,并正在生产用于临床或科学目的的尿液诱导的多能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