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6来源:来源: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马思泳 记者皮泽红报道 从药物分子结构设计到药品上市造福人类,药物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中,有一群科学家默默地为药物研发付出自己的青春,并将自身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
7月31日,广州生物院举行新闻通气会,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必良博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陈小平博士亲临现场,和在场媒体分享其创业历程。
创业需要“天时”和“地利”
“我来研究院是奔着做研究来的,但是偶然的机遇让我走上创业之路。”陈小平笑称。
陈小平致力于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研究,与疟原虫“结缘”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在大学时的一堂流行病课。“灵光一闪”让陈小平研究员花了30多年时间探究疟原虫与癌症之间的“对抗”关系。从临床医生到疾控医师再到基础科研人员,陈小平终于揭开了“以毒攻毒”的谜题,找到使用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机理及方法。
“当时我用小白鼠做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都十分成功,还登上了报纸,一位投资者还拿着报纸上的报道找上门来,说要投资我的科研项目。”陈小平回忆道,“我仔细想了一下,科研成果还是要转化为产业,投入临床使用,为患者造福才能充分体现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在这样时机下,以及研究院也愿意提供一个空间给我们做,我就下了决心踏上了创业之路。”后来,陈小平与投资人合作,组建中科蓝华生物科技公司。
在疟原虫免疫疗法进入临床试验期间,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到2例效果明显,其中1例转移病灶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
人才永远都是创业的重要因素
出生在浙江、拥有美国国籍的张必良,是广州打破户籍、国籍界限,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代表。张必良的本科教育是在浙江大学完成的,随后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国际知名院校麻省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即便取得了美国国籍,张必良归国创业的热情依然很高。“我回国就是冲着创业来的!”张必良和记者激动地说。
当时,在国内创业热潮集中于地产、IT领域时,生物医药领域并不是一个很受重视的领域。但广州表现出来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领先的政务服务水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刚来到广州科学城时,这里企业并不算多,但超前的硬件设施,交通路网设置,以及贴心的服务,让我特别地满意。广州,尤其是开发区,在创业兴业方面,在对国际人才的重视层面,是我接触城市中最接近美国的地方。”
“人才永远是创业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我这些年的创业历程中,我也体会到,生物医药类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张必良说道。2004年,张必良在广州创办了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初创时期仅仅60平米的办公场地,到现在6000多平米的规模,再到即将破土动工的生产厂房,全公司200多名员工中,从事一线技术研发的就有100多人。
“扎根广州这么多年,我也介绍了很多朋友过来,这里有比较好的创业氛围。我对广州最大的感受就是吸引人才的政策实在,不务虚。”张必良感慨,比如,广州越来越重视科技领域的投入,广东是国内最早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省份,一些科研企业能够很好地和大学进行合作,这些都是广州的优势。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广州生物院一直秉持国际化和开放的视野,鼓励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转为产业化,投入到临床使用,服务于公共健康。
建院15年来,广州生物院以科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成果转移转化与院地合作。已申请专利550件,其中国内专利430件、国际专利74件、PCT46件。已授权总量237件,其中授权国内专利212件、国际专利25件。其中,发明专利“一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和第四届广东省专利优秀奖。抗老年痴呆症1.1类候选药物GIBH130、新型抗白血病1.1类新药GZD824、抗肿瘤1.1类新药ASK120067先后获得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试验批件。2015年起,获批“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称号。
附件下载: